9月5日下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通信学会、“科创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服务团、“科创中国”京津冀挂点工作组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智能金融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活动依托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主平台,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一当今全球热门技术,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我国金融领域的应用创新成果和全球智能金融未来发展方向。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沈洁致辞时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驱动力。今天我们将共同见证北京市科协、“科创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服务团联合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发起成立“金融大模型生态计划”,就是要汇聚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合作伙伴,协同促进大模型相关政策落地、标准研用、技术创新、人才培育、产业孵化等体系化建设,助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北京市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建设。
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延川表示,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革命性技术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赛道。加快我国人工智能及其在金融这一国民经济核心领域的应用创新意义重大,关系到我国科技自强自立和金融业的未来发展。
“科创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服务团团长杨竑表示,智能金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的全面融合,不断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全面服务实体经济普惠民生,是当前从业者的重大课题,需要来自金融机构、产业界、科技企业以及研究机构共同协作,快速形成产学研用共同推进的创新局面。
“科创中国”京津冀挂点工作组组长、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表示,希望“金融大模型生态计划”联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参与到未来高端会展、科技论坛、前沿领域的探究,以及新的品牌传播等各方面,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在金融与科技新场景中实现融合,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作题为《知识驱动大模型-探索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新潜力》的主旨报告,大模型在金融领域应用有很多潜力,但它仍然存在可能产生错误回答和不准确的回答、可解释性弱、难以解释决策和生产过程、自身推理能力差、训练成本高等问题。郑院士提出了利用大模型和图计算相结合解决金融问题的新思路。
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金融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陈静作《大模型时代的人工智能要切实为提升金融的核心功能服务》的主题分享,指出要发挥通用和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技术优势,集中力量切实为实体经济服务,为现代社会的民众服务,集中体现在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和支付服务;要着力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从而降低实体经济和社会的融资成本;要有效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为数字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正局级监事陈伟钢表示,任何技术或工具都有两面性,大模型应用于金融,可能带来变革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监管必须及时跟上。人需要有温度、真感情,银行或金融服务,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技术或机器,不可能完全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在《金融行业AI大模型落地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回顾了大模型发展情况和技术特点,指出商业银行可以聚焦远程银行、基层网点等大基数员工群体共性需求,持续加大新技术面向全业务流程的综合化应用,形成端对端的业务智能化解决方案,全方位提升银行服务的工作质效,并分享了工商银行在远程银行、智慧办公、智能研发等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
来自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廊坊银行、广发证券、阳光保险、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建信金融科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从各自角度分享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探索与实践。
此外,还有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信通院、IEEE数字金融与经济标准委员会、平安银行、光大信托、恒生电子、京东科技、将门创投的嘉宾聚焦“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与展望”话题,阐述观点、碰撞思想,探讨行业新机遇。
在与会人员的见证下,北京市科协、中国通信学会、“科创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服务团、“科创中国”京津冀挂点工作组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金融大模型生态计划”。
随时随地了解最新ICT产业资讯,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chnsourcing",关注中国外包网官方微信。
编辑:崔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