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宾合影
对话主持人:孟浩
对话嘉宾:张靖
对话嘉宾:蒋唯游
对话嘉宾:邢志明
对话嘉宾:林吉双
对话嘉宾:鲍泓
对话嘉宾:盖龙佳
对话嘉宾:王颖
一、复合型人才与跨界人才的需求区别
孟浩:首先很荣幸能够担任本次对话的主持人,能够与各位同仁、行业专家在一起进行交流与探讨,上午的时候我们做了将近一个小时的交流,提到了两个点,第一在IT领域实际上已经跨界了,IT是一个应用的手段,但是在各行各业当中,比如在金融业、保险业、地铁、交通、电信、电力本身就是跨界的,我们把IT在各个行业当中使用本身就是跨界,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现在这种复合型人才与所说的跨界的人才的需求到底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我们把复合型人才升级,2.0版的叫跨界人才了?不知道大家对这些如何理解,
王颖:我们学校一开始就是办服务外包学院,最初是要有一些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模型,所以在这几年当中我们一直在探讨模型,我们也建立了一个叫N+X的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什么?大家都知道在数学上面我们说N是通常代表常量,X代表变量,N+X是可以理解为N代表每个专业学科主体,那么X就是我们希望在这个基础之上能够实现各位所说的复合型人才或者跨界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增加专业的柔性,以适应不同产业的发展需求。
我们在专业开发方面我们采用叫矩阵式的专业开发,这个专业开发是基于服务外包的业务和垂直行业之间的结合,我们在二维矩阵当中找到结合点,期待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符合产业跨界的需求,或者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是我们这几年办学的经验。
鲍泓:跨界是我们建立实验区时就遇到的问题,实验区在前期研究工作当中发现,产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高校以学院或者专业为基本单位划分的人才不同,这个壁垒是非常深的。我们通过试验区特殊政策,从学校统筹,所以首先是在IT类的信息学院和主要做金融、电子商务的管理学院做起,以这两个学院作为我们的试验田,他们在实验区这个平台上互相之间进行交流、学科交叉,实现了跨专业、跨学院的融合,这样在信息学院培养人才可以更多的了解到像金融、管理方面知识的课程。相反在管理学院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课程,我们对试验区的模式叫做“一体两翼”,所谓“一体两翼”,一体就是要培养服务外包这类人才的共性那就是需要有服务意识、要有服务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再加上信息技术和面向行业各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两翼,就形成“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还是有比较好效果的。
我本人也正是因为负责这项工作现在也跨界了,本来我是搞纯IT的,专业是图像处理、网络技术等,但是现实中,却需要培养复合性人才。如我们为旅游行业培养信息化人才,在旅游学院成立了旅游信息化研究中心,为旅游信息化提供支撑服务,因为旅游学院有了信息技术支撑,所以我在旅游界里现在也非常有影响和受欢迎。我还在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任副理事长,最近商业文化研究会也找我任职,我说你们是不是找错人了?他们说不是,就是看重你是跨界的人士,所以实际上我认为就是要培养学生应用型人才,这是我们人才的基本定向和定位;
林吉双:谈跨界这个问题也是一个热点、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最近这几年可能发展比较快一些行业介入互联网确实取得了成功,所以当会议主办方跟我说这个主题的时候我有了一些想法,我觉得跨界首先要有一个理念,理念很重要,作为高层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的跨界,我觉得这是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技术平台的发展为行业的跨界提供了帮助。同时,跨界也是一种智慧,不是说任何跨界都会成功,能成功的跨界我觉得更需要有智慧支持,所以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它对金融业的影响和金融互联网的发展,这是我们看到的跨界成功的案例。关于跨界,我觉得跨界是一种方法,就像当前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平台的运用,使服务外包在业态上、商业模式上可能都会发生变化;当然,我觉得跨界更需要的是行动。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在尝试,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以我校的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学校的特色就是语言强项,语言非常好;我们在非语言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是专业+外语+实践,学生实践的解决方法是与我们学校专业和层次相匹配的企业进行合作,比如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与开发方面,我们与汇丰合作开了汇丰软件班,我们的学生毕业绝大多数去了汇丰,他们在整个汇丰软件设计领域发展得一直很好。所以我想从高校、职业学院、培训机构到企业的培训学院这是一个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每一个部门可能要完成各自的任务,然后把他们有效地衔接起来;如何进行衔接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所以刚才与黄总谈这个问题,我认为资源要匹配,哪一层次的学校要和哪一层次的企业匹配,这样合作可能就会成功。但是实际上我们在整个实践运行过程当中,我们往往总想着与更好的机构、更好的大学来合作,可能这样的基础就很不稳固,当然我们看到外包产业发展对于中高端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要求,所以我们这几年除了校内做好培养工作以外,我们主要从校外做,比如到企业开展调查、开展软件架构师培训,做这些培训学校的老师还是有一定困难,我们就请行业内的软件架构师来培训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大数据方面的培训我们会请阿里巴巴的工程师来做,这样的话我们对企业中高端技术人员的培训效果就有了保证。
关于企业家的培训,我们认为一个企业能否发展是由企业家决定的,如何培养企业家?我们一般有三支队伍,一个是知名学者,一个是知名企业家,再就是政府的行业管理者、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者,用企业家来培训企业家,我们认为是一个好的办法。经过我们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感觉还是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当然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有很多的体会。
邢志明:我觉得跨界过程中对我冲击蛮大的,不是说我们的学院教育如何适应企业教育,因为这个模式当中让我再读一次大学我不一定采取教学的模式,美国的在线教育冲击非常大,我们曾经帮过一个市的N所学校,发现整个学校学生竞争力就是院校之间竞争力,发现整个学校的竞争力在传统行业就业,这是比较传统的对不对?我们怎么帮助他们在服务外包或者其他行业产生需求?现在教育已经完成了前半段,最后一个目的,换句话说我想这里面给大家抛一个砖,我们发现学校学生在学校最后一年,只要半年就够了,把他放入真正实战环节当中,全程关注他用在线方式监控,如果你识别的是他的能力而不是成绩,现在HR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不集中的问题,如何将它的实践与成绩结合,这样把学校分三六九,没有适用于所有行业学生,然后再做一次推荐你会发现我们学生的就业率比原来高很多,这是很典型的东西。
还有一个大家关注到行业人才当中有一类特殊的人才,我们认为它的属性不明显,就是公益NGO,公益化的人才属性很明显就是热情,对社会有回报有服务,很行动派,他们到底应该在职业的二次选择当中去哪里?我们做了一次试验,我们觉得这类人会成为未来的领导者,这时候我们就从他们做公益的时候开始跟踪,我们寻找的是长期公益人,在最后一年再介入到职业化的跟踪,选择他擅长的想从事的行业。这样我们收集他做公益当中的行为同时结合他自身的能力再结合一个新的简历,然后将他推到目标行业当中去。这个时候会发现有些HR在寻找人才的过程当中比较有目标性,我们就把NGO优秀的领导者送到这个HR那里,这样的话再跟踪就比较有价值,我们是商业兴机构必须关注人才在哪些领域是专长未来有发展才可以运走,这是有流动性的东西,我跟大家关注不一样。
蒋唯游:其实我觉得跨界首先要知道谁最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当然是企业本身,校企合作其实是跨界第一步,我们先不议论这是否是教育界和产业界的融合。我这两天与一些参会嘉宾沟通,我发现这几年经院校领导常在很多交流性会议上频繁出现。但凡频繁与企业交流的院校,他们所培养的学生都比较被企业认可,都比较好用。
随时随地了解最新ICT产业资讯,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chnsourcing",关注中国外包网官方微信。
编辑:王文博